中介平台配對醫護 公私合作抗疫
2022年5月4日

第五波疫情爆發以來,公營醫療系統瀕臨爆煲,市民「冷雨夜等入院」、「人屍共處一室」的情景,不但觸目驚心,更引起外界關注。主打醫護中介業務的百本醫護(02293)創辦人奚曉珠(Winsome)認為,疫情期間經常出現突發事件,政府一時三刻難以應付,可借助私營市場的力量來補位救火,她強調企業賺錢之餘,亦要顧及社會責任。

撰文:鄭雲風  本刊特約記者、鄧傳鏘  本刊總編輯

秘密行動之圍封48小時

時間回到2021年初。某日下午,奚曉珠收到一個緊急來電,要求數小時內召集約三十名醫護人員,到達指定地點通宵工作。原來,當時有見疫情反覆,香港首次圍封強檢,居民必須 48 小時內完成強制檢測,以及持有陰性證明才可離開,「我們收到第一手資訊,卻不能向醫護透露地點,怕市民聽到消息會預先逃走!」

「政府不會教你如何做,只是一個電話就要人。」看似是不可能任務,她旋即瀏覽公司的數據庫,找到足夠人手後,刻意在封區旁邊尋找兩個集合點,並分別由一位知情員工帶領,既可防止走漏消息,亦能避免人群聚集,引人注目,「真的好似打仗一樣」。直至後期市民逐漸接受圍封,她才不需安排這類「秘密行動」。

成功到達現場只是第一步。由於部分住戶行動不便,有時醫療人員需要親身上樓,逐一拍門收取檢測樣本。「聽起來很簡單,但辦公室的同事非常緊張,因為不清楚住戶背景,始終有一定危險,要時刻留意醫護安全。」小心翼翼下,最終沒有發生任何意外,但接受記者訪問時,追憶當日情景,仍然心有餘悸。

奚曉珠形容,百本的角色猶如後備軍,突發時刻填補公營醫療體系的空位。「私營彈性真的大好多,加上講求效率。試想像,要在短時間內找到這麼多額外人手,而且全部願意上陣,一點也不容易。好在百本一早建立系統,有足夠龐大的網絡,才有可能做到。」

作為本地醫療中介先行者,她坦言創業源於一次偶然,從沒想到疫情期間大派用場。奚曉珠原本是位登記護士,後來轉職至藥廠市場營銷,殊不知離開醫院多年,某天居然收到舊同行邀請,幫忙替社區老人打流感針,才發覺職場人手短缺,因而衍生創業念頭。

醫護荒存在已久。她認為,隨着人口老化、社會日益富裕、新醫院落成,未來公眾對醫療需求有增無減,但培訓一位醫護起碼需要5年,加上行內女性居多,部分人寧願辭職照顧家庭,流失率高,因此長期供不應求。「建立平台的初心,一方面為機構、個別客戶提供臨時短期醫護服務,一方面讓醫護人員自由選擇工作時間及種類。」

2005年,奚曉珠決定創立百本,初期篳路藍縷,手上資源僅有一部二手電腦、傳真機、電話,唯有親力親為,親自接聽客戶電話及招募人才,直至開業六個月後,才有資源聘用額外文員分擔工作。

她透露,百本一詞源自中藥,又稱為北芪,具備補氣作用,正正反映公司希望透過互相合作的形式,招攬更多醫護重回職場,替醫療市場「打氣」。日子有功,如今百本已有近兩萬五千名合資格醫療人員登記成為會員,包括醫生、註冊中醫師、治療師及健康護理員,當中以護士比例最高。

你或者疑惑,既然香港每年培訓的醫療人員有限,單單創立一個中介平台,如何「造大個餅」?

關鍵在於善用閒置人手。正因奚曉珠曾任「白衣天使」,相比行外人更清楚前線訴求。她解釋,十多年來,職場生態丕變,創立百本初期,醫護加入平台主要有兩個原因,一是全職的醫護,希望利用假期做兼職,賺取額外收入;二是有醫護因為家庭、進修原因辭職,希望通過中介平台,抽出空閒時間服務他人。

——節錄自5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